上海是个让人开眼的地方。同样的城市或许只有北京。
三年前从山东考到上海这所二本文科院校的公费研究生的时候,仍然带着一盆子无忧无虑的欣喜和庆幸,大学似乎远远没有玩够,读文科的那种清闲和惬意,继续在这个时候延续。读作品,看电影,听音乐,捎带着教几个老外学汉语(也算是利用了外国文学专业的英语“特长”),剩不下余粮,却也衣食无忧。导师心不在焉,学生也就得过且过。只是,作为一个有些形而上的人,我还是认真读了一些书的,自认为无愧于所学的专业。本人书生意气,喜好随意为之,最好莫过于书读百卷,最好莫过于得意忘言,最看不上期末考试前终日背笔记、考高分的中文学生。
这大概也是大多数学文科(特指文史哲,商科法科之类除外)的人熟知的生活。然而,问题就在这里。
去问问学中文的人吧,以后做什么?十个有九个回答你:不知道。中文是一个市场化不够充分的行业,比较保守的就业途径无外乎公务员、老师、事业单位。可惜我既不想考公务员也不想做老师。何况即使是老师这个行业也并不好进,在这样的大城市,我们已经见识了太多的户籍限制,老师和事业单位是最严重的一种。所幸,外地来沪的同学中还是有几个做成了老师的,只不过是去了南汇、奉贤、金山、崇明……再者,报社、电视台,似乎也不错,可惜,这样的单位每年的用人计划寥寥无几,一个连211都不是的学校的毕业生,显然不太有竞争力。
书多的地方并不是好地方。中文系的人太安逸了,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,可是书中没有找工作的方法。当年在青岛的时候,上到大四也不明白找工作到底是怎么回事儿,没听说过网申,没留意过500强,不知道国企是什么状况,从没想过去外企看看,甚至没有正经的毕业实习。直到一年前我才听说,4大每年都会去我的本科学校开宣讲会……再看看周围的人,大三的时候,课已经不太多,考研的考研,考公的考公,余下的大多数——在疯狂地玩游戏!一屋子人群情激奋地讨论打怪和升级,扑克打到天亮。没有几个人去找工作,他们中的大多数将这种状态顽强地坚持到了毕业,然后卷铺盖回家。
庆幸自己考上了研究生。我承认,考研很痛苦,枯燥,无聊,乏味,看着你旁边那个自习的人从不缺席,看看人家望书欲穿的酒瓶底儿,你不得不狠心杜绝所有的娱乐。但是,对于山沟沟里出来的人,张开你的眼界是必须的。
这算是前传。
感到有些危机感的时候,已经到了研三的十月份了。当时还是稀里糊涂,没有走校招的路子,觉得那玩意概率太小,瞎投几个之余,还是更加关注应届生求职网上的消息。也不管是实习还是全职,总之开始一封一封地投简历。
广告公司篇
算是心头之痛。除去文化局和东方卫视的一份实习之外,真正有意识、有意向地去找的第一份实习是某日资广告公司的合资公司,职位是COPY(文案),骑自行车往返于徐家汇和学校。在那里做了一个星期零一天,辞掉了。原因之一来自同事的一句话:我第一年涨了两次工资,涨到了3500。听了之后,心凉了半截,一整天惴惴不安彷徨所思。一直都觉得广告是个有意思的行业,到现在也如此。可惜作为一个典型的服务行业,它实在是囊中羞涩。后来很长时间内,也面过若干家4A,都是intern,都被鄙视……难啊,4A真不好进,这是很多人的共识,第一,他们不太招人,尤其是copy什么的,一个公司有三五个估计就够用了,一个萝卜一个坑;第二,他们不喜欢应届生,而是更喜欢有经验的和被推荐的。因此,即便是外企,关系同样很重要!根据我的观察,4A——大名鼎鼎、牛逼哄哄、让无数广告人趋之若鹜的4A,新人的工资不会超过4K,大多挣扎在3K5左右。即便如此,若真有这样的机会,我大概还是会去的,冲着这个光环,冲着对人的培养。
印象最深刻的一份广告公司的offer来自那家中国最大的本土广告公司——还是国企。拒了。薪水少得令人发指。这也是唯一一次去外地面试。广东的铁路太落后了。
就算是教训吧,广告这条路就这样了,上述的这家广告公司,若是当年本科毕业就能去,那简直是不可想象,然后再熬个三年,差不多就出头了。可惜,三年过后是研究生了,不再装傻充愣,期望值稍稍高了并不过分的那么一丢丢。
然后是咨询篇。
从那家日资广告公司逃走之后,做analysis& research去了,受到一同学影响,对consulting有些兴趣,想试试。这家公司是个小外企,一百多号人,人员参差不齐,有像我一样没啥背景的研究生、本科生,也有4A出身,四大出身,而且海归不在少数。外企就是不一样,管理无为而无不为,看似松散,实则各有所忙。这也是我后来再也没体会到的工作环境。至于工作的内容,还是比较basic的分析咨询,要做一些数据,对于很多新人来说,还是有些难度的,不是那种可以蒙混过去的工作。做分析、做数据、做表格、做PPT、得出有建设性意见的insight、英文email、英文请假、英文report,回味起来,颇有挑战性。四个月后离开:一则还是想做点儿跟文字打交道的事情,二则没料到基础的分析员的薪水——其实跟4A也差不多了。这是行情——这是对我的离开表示惋惜的leader告诉我的。无奈。Anyway,这家公司颇靠谱,管理成熟,运转顺畅,着实能学到东西。
后来也面过零点,马马虎虎地提前做了一份考题带去的,实在是有负我analysis的经验。果然,被那个interviewer和她的跟班好一阵鄙视,但还是颇为淡定地顶住了压力,唇来舌往,没输掉气场,后被夸“你也还算挺不错的,虽然题目完成得不好,但回答问题很敏捷”。传说中的压力面吧。零点的这个interviewer很坦率,直言咨询不好做,近年来这个行业不断萎缩,而且工资不高,还难免“忽悠”的嫌疑,外企咨询公司的牛逼自来于他们开发的软件和研究方法,但是这些东西他们是不会在中国做的。God,上家公司的leader果然说对了,行情!
想做consulting的同学,还是要去稍牛一些的咨询公司,哪怕是本土的,易观什么的,薪水还是过得去的。只是这样的公司对学历学校专业的门槛都会有一些。当然了,很多人对咨询的了解比我多得多得多,班门弄斧了。
房地产篇
基本上是打酱油。误打误撞进了易居中国的管陪补招,相对很多媒体咨询神马的,易居待遇也还不错了,第一年包住。只有两面,最后的二面是从200个人里招不超过150个。被鄙视了!擦,究竟是人品不行吗?气场太过了吗?还是我就没有服务的范儿?明明应聘的是文案类的,明明已经拿下过那么多广告公司了,还是失败了思密达!
然后是互联网篇。
确切地说,是无线互联网,差不多可以理解为移动终端的APP植入推广。还是做文案,姑且算是产品策划吧。话说无线互联网的前景值得期待,前几天小米都出手机了。可惜,小公司,产品体验太差,自己的程序员都看不上眼。没有钱,就养不起好的team,就没有好的UI,就没有牛逼的技术。对我来说,没有人能教我什么——这是最致命的,也是我体会到的小公司最不好的地方。尽管boss开给了一个不错的薪水,就在前几天,最终在蓄谋已久之后离开。
YY篇.
这是成了的。说说没成的和正在YY的吧。
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发现,互联网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(特指内容、编辑类),符合了我的职业诉求,也符合了对薪水的期望。找工作的最初,收到过新浪乐居的实习offer,居然被我大手一挥拒掉了!就算它最后不留人,有个大型门户的实习经验也是相当难得的。这算是比较遗憾的一件事。PS,门户网站里边,腾讯的正式工资和实习工资基本都是最高的,仅供借鉴。门户网站应该说是现在为止最想进入的行业了,它的难度在于:技术招得多,内容招得少。校招概率着实不高。最近一次被大众点评鄙视了——进过好几轮风投了,居信待遇是5K above,是因为表现得太酷太牛逼了吗?遗憾。
还是新媒体。她是一家国企,她做的产品令人不屑,她几乎垄断,她经常跟电信搭配出售,她现在似乎都没有盈利,她是传媒托拉斯的一部分,她招人还挺多,她给研究生发接近6K的薪水,她一天管两顿饭,她给员工发毛巾,发沐浴露,发电影票,发奖金,发十五薪……天哪,这样的工作我将会无比满足。这是我校招中为数不多的PK到底的一次,那个时候,我还不太了解它,因为说了蠢话,被HR无情地鄙视掉了。为了它,我还努力过不止一次,因为感觉二面时候的面试官对我印象不错(当时他面完我之后,几乎都要给我安排部门了,后被hr拦住),于是我找到了他,果然,他对我印象还是不错,但是他做不了主,我还是要面一次HR,这一次,自认为无懈可击的我,还是被另外一个HR拒之门外。性格使然,运气使然。这一回终于彻底没脾气了,该做的都做了。
周围混得稍好一些的,有进了不错的律所,有的找到了出国的路子,更有理工科的起薪拿到令人眼红,借那句《思凡》的唱词儿就是:不由人心急似火。冷暖自知,冷暖自知。
当初的比较失误的一件事就是,研二的时候没有开始实习和尝试的过程,到了研三,边实习边确定方向边网申,实在是虎头蛇尾一塌糊涂,放弃了很多媒体的网申。不断去实习,总能找到自己的方向——至少大的方向。对于没有方向的人,此言仅供参考。
如今,毕业已经快两个月。急不可耐得从移动互联网的那家小公司辞职,冲着名头,不顾比上家低了一半的底薪,来到了中国最牛逼最强势当然名声上也是最招鄙视的媒体(答案很明显)的某外包频道的上海演播室,看着似是而非的办公环境,看着杂乱无章的业务,羊头狗肉之感顿生。最近,对其他人凶悍异常的老总比较关注我,给了些与旁人不同的任务,这会是个好兆头吗?
毕业了,船票似乎过期了,作为一个老梆子,还能赶得上今年校招的客船吗?媒体或者新媒体的大门,会时来运转地张开一丝缝隙吗?那种确凿的、沉实的、脚踏实地的工作感,你会像秋天的金黄一般降临到我的身上吗?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