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东落堡乡简介及各村概况

2015-4-24 08:47:22 · 家乡轶事
一、基本情况
  东落堡乡位于定兴县境北部,县城正西,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公里。北与涞水县接壤,西与高里乡、南与北河镇以北易水河为界,东与定兴镇隔南拒马河相望。全乡总面积39.2平方公里,辖16个行政村,人口27662人,耕地 38856亩。
  该乡与县城相邻,区位优势明显,交通便利。定易公路、京昆高速引线横贯东西,定涞公路与定易公路在此相接,车流、人流、物流活跃。电力设施完善,低压电改及农田电网改造升级全部完成。


二、特色产业
  种植业:一是定兴县汇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在东册上村建设“千亩设施蔬菜基地”,现有高效日光温室60个,占地300亩,年产无公害蔬菜2000吨,年销售额超过420万元;二是以吴村、东相盖村为中心的冬贮秋菜种植区,常年种植面积2800亩,每亩纯收入3000元以上;三是定兴县达仁红薯专业合作社以红薯种植、冬贮为主,常年种植面积15000亩(含周边县、市乡村订单面积7000亩),且规模逐年扩大,有红薯贮藏窑2800多个,冬贮数量2000万斤以上,冬贮红薯每亩增收超过3000元;四是定兴县九丰农牧专业合作社依托保定恒兴食品有限公司,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种植,亩均增收200元。
  养殖业:一是定兴县绿园农牧有限公司,注册资金550万元,占地100亩,建精品鸡舍20栋,蛋鸡存栏45万只,日产鲜蛋2万斤;二是河北众友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在南引村落户,占地150亩,注册资金450万元,年出栏肉鸡50万只。


三、发展规划
  倾力打造“三大园区”,建成“七大基地”,实现农业产业壮大升级。
  1、特色高效农业种养区。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、窖藏红薯、绿园蛋鸡等特色产业规模,积极申请地理标识认证,逐步打造首都“菜篮子”供应园区。重点发展“四大基地”:一是千亩设施蔬菜基地。巩固建设成果,启动占地700亩的二期工程建设;二是万亩红薯储藏基地。打造红薯品牌特色,继续扩大窖藏规模,积极引进深加工项目,提升产品附加值。红薯种植面积确保年增1500亩,贮藏窖年增500个,年贮藏能力突破2万吨;三是蛋鸡养殖基地。积极推进绿园与北京物美集团实施“农超对接”,力争蛋鸡存栏量达到50万只,日产鲜蛋达到3万斤。四是优质小麦种植基地。进一步提升恒兴食品品牌档次,并以此为依托,发展订单农业,两年内全乡优质小麦实现全覆盖,富硒小麦等高新品种达到年增10%以上。
  2、农副产品加工冷藏区。借助交通优势,大力推进三大专业市场(大任红薯批发市场、东册上蔬菜批发市场、南大位农产品批发市场)的对接整合,筹建冷藏库,完善加工冷藏功能,逐步打造成主供京津菜篮子的农副产品中转基地。
  3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区。依托南拒马河,抓住“北环”建设的有利时机,打造沿堤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区,建成京津高消费人群“减压休闲基地”。
  4、提升区域文化品牌,打造文化产业链条,筑牢东落堡乡文化产业基地。


各村概况


  东落堡村。辖两个自然村。①东落堡。位于东落堡乡政府驻地西偏南4公里处,地势平坦,多为褐土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4669人,除满族180人外,余为汉族。耕地面积6190亩。为东落堡村委会驻地。据传唐末宋初(960年前后),此地临河,有人于河底挖出一石娘娘,人皆称宝,借此取名落宝。后改写为落堡。为区别于西落堡而定名为东落堡。②落堡新村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3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有280人。隶属东落堡村委会。1958年,城关公社在此地开办农、林、畜牧场,故名“三场”。1973年东落堡部分村民迁居此地,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落堡新村。




  北大位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6公里处,地势平坦,多为褐土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1703人,为满、汉混居,其中满族占50%以上。耕地面积2261亩。相传明嘉靖年间(1522-1566),该村陈姓人在朝内居官“大卫”,有钱有势,土地很多,取名大卫村。民国初(约1912年),官方为收租方便,将该村分成两部分,位居北部的名为北大卫。后以同音字演变为北大位。


   南大位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5公里处,地势平坦,多为褐土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1097人。耕地面积2380亩。相传明嘉靖年间(1522-1566),该村陈姓人在朝内居官大卫,有钱有势,土地很多,取名大卫村。民国初(约1912年),官方为收租方便,将该村分成两部分,位居南部的名为南大位。后以同音字演变为南大位。


  吴村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6公里处,地势较平坦,多为褐土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2103人。耕地面积3140亩。相传明永乐年间(1403-1424),有张、王、韩三姓人家由山西大宁县迁居此地,立庄于田候村北五里处,取名五里。后建庙更名为吴村。


  田侯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北2公里处,地势较平坦,多为褐土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3239人。耕地面积4422亩。相传金大定年间(1161-1189),有杨、张、谷三姓人家迁居此处,繁衍成村。因该村位于大田村后,故取名田后,后改写为田侯。


  东五里窑。辖4个自然村,人口967人。耕地面积1100亩。①东五里窑。东五里窑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2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质土。为东五里窑村委会驻地。清初(约1636年),韩、耿二姓人家于此地筑窑烧砖为业。因距定兴城东关五里,借此得名五里窑。又因该村位于窑东,解放后更名为东五里窑。②西五里窑。西五里窑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1.5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质土。据查清咸丰二年(1852),马姓人家由安平县、杨姓人家由田侯迁居此定居,筑窑烧砖为业。因在东五里窑西侧,故取名西五里窑。③郭家亭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北2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明末清初(1628-1644),此处是郭家坟地,建有四望亭一座,后有人在此定居建村,借此取名郭家亭。④郭坊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0.5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清乾隆年间(1736-1796),张士芳由山西逃荒至此,与几户穷人为财主看园种菜,遂称锅伙。1938年更名为郭坊。


  大田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北0.5公里处,地势较平坦,多为褐土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1884人,汉族。耕地面积1560亩。据该村庙宇碑文记载,北宋时期,这里有三街、六市,村大田多,故名大田。




  大任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4.5公里处,地势较平坦,多为褐土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1417人。耕地面积2390亩。明永乐年间(1403-1424),有秦姓等户人家由山西小兴州迁此落户建村。为取仁义之意,取名仁村,清乾隆年间(约1783年),又分为大、小两村,该村较大,取名大仁。因“仁”、“任”同意,后演变为大任。


  小任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5公里处,地势较平坦,多为褐土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489人。耕地面积938亩。据查明永乐年间(1403-1424),有秦姓等户人家由山西小兴州迁此落户建村。为取仁义之意,取名仁村,清乾隆年间(约1783年),又分为大、小两村,该村较小,取名小仁。因“仁”、“任”同意,后演变为小任。


  西陈家庄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南0.5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人口529人。耕地面积450亩。据《定兴县志》载,本村为明熹宗皇帝(1621-1627)生母陈皇太君的故里,由其姓氏取名陈家庄。因本县有两个陈家庄,该村在西,于1981年地名普查时,更名为西陈家庄。


  西相盖。辖两个自然村。①西相盖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2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人口1339人。耕地面积1932亩。为西相盖村委会驻地。据传说,该地五龙圣母庙有一井,舜王淘井,被其弟象将井口盖上,欲加害以谋其政,故借此取名象盖。1939年分成东西两村,该村在西,故为西象盖。“相”“象”同音,后演变为西相盖。②郭家坟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南2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,人口50人。清末(约1911年),有刘姓人家为郭家看守坟墓,后繁衍成村,取名郭家坟。


  东相盖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1.5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898人。耕地面积1240亩。据传说,该地五龙圣母庙有一井,舜王淘井,被其弟象将井口盖上,欲加害以谋其政,故借此取名象盖。1939年分成东西两村,该村在东,故为东象盖。“相”“象”同音,后演变为东相盖。


  东册上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南3.5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人口1352人。耕地面积1885亩。金大定年间(1161-1189),有豪富陈姓,所属农田方圆达数十里,租种其田者众多,具名成册,其村取名册上。又据明正德十年(1515)万公碑记载,该村为栅上村。后演变为册上村。明末(约1644年)分成东西两村,该村居东,取名东册上。


  西册上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南3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人口1497人。耕地面积2731亩。金大定年间(1161-1189),有豪富陈姓,所属农田方圆达数十里,租种其田者众多,具名成册,其村取名册上。又据明正德十年(1515)万公碑记载,该村为栅上,后演变为册上村。明末(约1644年)分成东西两村,该村居西,取名西册上。


  南引。辖两个自然村。①南引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5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有1371人。耕地面积2130亩。为南引村委会驻地。相传唐末(约907年),此地原有兴教寺一座,后被洪水冲毁,又于寺址东北一里处重建,村民向寺南迁移,繁衍成村,故取名南引。②南引庄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4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有190人,属南引村委会管辖。明朝中期(约1450年左右),此地由看守刘爷庙的韩姓人家开始定居,后发展成村。因距南引村近,故取名南引庄。


  东引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5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2917人。耕地面积4107亩。据明朝刘太监祖坟碑文记载:明永乐二年(1404),于、刘、李三姓人家由山西小兴州迁来,落户于东泉寺西,后来向寺东发展,繁衍成村,故取名东引。
一、基本情况
  东落堡乡位于定兴县境北部,县城正西,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公里。北与涞水县接壤,西与高里乡、南与北河镇以北易水河为界,东与定兴镇隔南拒马河相望。全乡总面积39.2平方公里,辖16个行政村,人口27662人,耕地 38856亩。
  该乡与县城相邻,区位优势明显,交通便利。定易公路、京昆高速引线横贯东西,定涞公路与定易公路在此相接,车流、人流、物流活跃。电力设施完善,低压电改及农田电网改造升级全部完成。


二、特色产业
  种植业:一是定兴县汇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在东册上村建设“千亩设施蔬菜基地”,现有高效日光温室60个,占地300亩,年产无公害蔬菜2000吨,年销售额超过420万元;二是以吴村、东相盖村为中心的冬贮秋菜种植区,常年种植面积2800亩,每亩纯收入3000元以上;三是定兴县达仁红薯专业合作社以红薯种植、冬贮为主,常年种植面积15000亩(含周边县、市乡村订单面积7000亩),且规模逐年扩大,有红薯贮藏窑2800多个,冬贮数量2000万斤以上,冬贮红薯每亩增收超过3000元;四是定兴县九丰农牧专业合作社依托保定恒兴食品有限公司,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种植,亩均增收200元。
  养殖业:一是定兴县绿园农牧有限公司,注册资金550万元,占地100亩,建精品鸡舍20栋,蛋鸡存栏45万只,日产鲜蛋2万斤;二是河北众友畜禽养殖有限公司在南引村落户,占地150亩,注册资金450万元,年出栏肉鸡50万只。


三、发展规划
  倾力打造“三大园区”,建成“七大基地”,实现农业产业壮大升级。
  1、特色高效农业种养区。进一步扩大设施蔬菜、窖藏红薯、绿园蛋鸡等特色产业规模,积极申请地理标识认证,逐步打造首都“菜篮子”供应园区。重点发展“四大基地”:一是千亩设施蔬菜基地。巩固建设成果,启动占地700亩的二期工程建设;二是万亩红薯储藏基地。打造红薯品牌特色,继续扩大窖藏规模,积极引进深加工项目,提升产品附加值。红薯种植面积确保年增1500亩,贮藏窖年增500个,年贮藏能力突破2万吨;三是蛋鸡养殖基地。积极推进绿园与北京物美集团实施“农超对接”,力争蛋鸡存栏量达到50万只,日产鲜蛋达到3万斤。四是优质小麦种植基地。进一步提升恒兴食品品牌档次,并以此为依托,发展订单农业,两年内全乡优质小麦实现全覆盖,富硒小麦等高新品种达到年增10%以上。
  2、农副产品加工冷藏区。借助交通优势,大力推进三大专业市场(大任红薯批发市场、东册上蔬菜批发市场、南大位农产品批发市场)的对接整合,筹建冷藏库,完善加工冷藏功能,逐步打造成主供京津菜篮子的农副产品中转基地。
  3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区。依托南拒马河,抓住“北环”建设的有利时机,打造沿堤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区,建成京津高消费人群“减压休闲基地”。
  4、提升区域文化品牌,打造文化产业链条,筑牢东落堡乡文化产业基地。


各村概况


  东落堡村。辖两个自然村。①东落堡。位于东落堡乡政府驻地西偏南4公里处,地势平坦,多为褐土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4669人,除满族180人外,余为汉族。耕地面积6190亩。为东落堡村委会驻地。据传唐末宋初(960年前后),此地临河,有人于河底挖出一石娘娘,人皆称宝,借此取名落宝。后改写为落堡。为区别于西落堡而定名为东落堡。②落堡新村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3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有280人。隶属东落堡村委会。1958年,城关公社在此地开办农、林、畜牧场,故名“三场”。1973年东落堡部分村民迁居此地,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落堡新村。




  北大位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6公里处,地势平坦,多为褐土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1703人,为满、汉混居,其中满族占50%以上。耕地面积2261亩。相传明嘉靖年间(1522-1566),该村陈姓人在朝内居官“大卫”,有钱有势,土地很多,取名大卫村。民国初(约1912年),官方为收租方便,将该村分成两部分,位居北部的名为北大卫。后以同音字演变为北大位。


   南大位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5公里处,地势平坦,多为褐土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1097人。耕地面积2380亩。相传明嘉靖年间(1522-1566),该村陈姓人在朝内居官大卫,有钱有势,土地很多,取名大卫村。民国初(约1912年),官方为收租方便,将该村分成两部分,位居南部的名为南大位。后以同音字演变为南大位。


  吴村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6公里处,地势较平坦,多为褐土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2103人。耕地面积3140亩。相传明永乐年间(1403-1424),有张、王、韩三姓人家由山西大宁县迁居此地,立庄于田候村北五里处,取名五里。后建庙更名为吴村。


  田侯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北2公里处,地势较平坦,多为褐土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3239人。耕地面积4422亩。相传金大定年间(1161-1189),有杨、张、谷三姓人家迁居此处,繁衍成村。因该村位于大田村后,故取名田后,后改写为田侯。


  东五里窑。辖4个自然村,人口967人。耕地面积1100亩。①东五里窑。东五里窑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2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质土。为东五里窑村委会驻地。清初(约1636年),韩、耿二姓人家于此地筑窑烧砖为业。因距定兴城东关五里,借此得名五里窑。又因该村位于窑东,解放后更名为东五里窑。②西五里窑。西五里窑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1.5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质土。据查清咸丰二年(1852),马姓人家由安平县、杨姓人家由田侯迁居此定居,筑窑烧砖为业。因在东五里窑西侧,故取名西五里窑。③郭家亭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北2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明末清初(1628-1644),此处是郭家坟地,建有四望亭一座,后有人在此定居建村,借此取名郭家亭。④郭坊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0.5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清乾隆年间(1736-1796),张士芳由山西逃荒至此,与几户穷人为财主看园种菜,遂称锅伙。1938年更名为郭坊。


  大田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北0.5公里处,地势较平坦,多为褐土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1884人,汉族。耕地面积1560亩。据该村庙宇碑文记载,北宋时期,这里有三街、六市,村大田多,故名大田。




  大任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4.5公里处,地势较平坦,多为褐土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1417人。耕地面积2390亩。明永乐年间(1403-1424),有秦姓等户人家由山西小兴州迁此落户建村。为取仁义之意,取名仁村,清乾隆年间(约1783年),又分为大、小两村,该村较大,取名大仁。因“仁”、“任”同意,后演变为大任。


  小任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5公里处,地势较平坦,多为褐土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489人。耕地面积938亩。据查明永乐年间(1403-1424),有秦姓等户人家由山西小兴州迁此落户建村。为取仁义之意,取名仁村,清乾隆年间(约1783年),又分为大、小两村,该村较小,取名小仁。因“仁”、“任”同意,后演变为小任。


  西陈家庄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南0.5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人口529人。耕地面积450亩。据《定兴县志》载,本村为明熹宗皇帝(1621-1627)生母陈皇太君的故里,由其姓氏取名陈家庄。因本县有两个陈家庄,该村在西,于1981年地名普查时,更名为西陈家庄。


  西相盖。辖两个自然村。①西相盖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2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人口1339人。耕地面积1932亩。为西相盖村委会驻地。据传说,该地五龙圣母庙有一井,舜王淘井,被其弟象将井口盖上,欲加害以谋其政,故借此取名象盖。1939年分成东西两村,该村在西,故为西象盖。“相”“象”同音,后演变为西相盖。②郭家坟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南2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,人口50人。清末(约1911年),有刘姓人家为郭家看守坟墓,后繁衍成村,取名郭家坟。


  东相盖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1.5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898人。耕地面积1240亩。据传说,该地五龙圣母庙有一井,舜王淘井,被其弟象将井口盖上,欲加害以谋其政,故借此取名象盖。1939年分成东西两村,该村在东,故为东象盖。“相”“象”同音,后演变为东相盖。


  东册上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南3.5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人口1352人。耕地面积1885亩。金大定年间(1161-1189),有豪富陈姓,所属农田方圆达数十里,租种其田者众多,具名成册,其村取名册上。又据明正德十年(1515)万公碑记载,该村为栅上村。后演变为册上村。明末(约1644年)分成东西两村,该村居东,取名东册上。


  西册上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南3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人口1497人。耕地面积2731亩。金大定年间(1161-1189),有豪富陈姓,所属农田方圆达数十里,租种其田者众多,具名成册,其村取名册上。又据明正德十年(1515)万公碑记载,该村为栅上,后演变为册上村。明末(约1644年)分成东西两村,该村居西,取名西册上。


  南引。辖两个自然村。①南引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5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有1371人。耕地面积2130亩。为南引村委会驻地。相传唐末(约907年),此地原有兴教寺一座,后被洪水冲毁,又于寺址东北一里处重建,村民向寺南迁移,繁衍成村,故取名南引。②南引庄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4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。有190人,属南引村委会管辖。明朝中期(约1450年左右),此地由看守刘爷庙的韩姓人家开始定居,后发展成村。因距南引村近,故取名南引庄。


  东引。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5公里处,地势平坦,为褐土质,少为沙壤土。人口2917人。耕地面积4107亩。据明朝刘太监祖坟碑文记载:明永乐二年(1404),于、刘、李三姓人家由山西小兴州迁来,落户于东泉寺西,后来向寺东发展,繁衍成村,故取名东引。
热门推荐
此人很懒,什么也没留下~
15714积分
4175帖子
10精华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  
说说你的想法......
0
0
0
返回顶部